大祭司只是给了肥义谶语,并没有解答其中的含义,肥义自己也没有深究其意义,自己也是辅佐赵雍到现在。自己一生也是对赵家忠心耿耿,这么多年来也是尽心尽力。
这次出征攻打中山国,肥义也是给赵雍建言献策,赵雍也没少采纳自己的意见。太子赵章从邯郸赶来参战,肥义觉得现在战争对于赵章的磨练已经够了,他现在需要的就是学习治理地方,这样他才能积累更多,为以后成为赵王做好准备。
赵章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肥义就是和孟姚是一丘之貉,两个人就是为了不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功劳。这次让自己在夺得的城池治理,明为治理,实则是让自己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
赵章有气也不敢发作出来,毕竟肥义是元老,父王都要敬重他几分。领命后自己开始跟那些留下守城的人会合,没有几日后赵雍的军队拔寨起营,去攻打下一个城池了。
赵章看了看这些投降的官员,告诉他们赵国会待他们如己一样,不用担心自己的性命。这些官员听到太子这么说,纷纷叩谢太子英明,感谢不杀之恩。
赵章这些基本的道理和治理的方法还是知道的,田不礼也告诉过一些。但是对待如何治理好,自己就显得有些吃力了。虽说城池夺得了,但这里的民风非常彪悍,时不时发生有人造反的事情发生,赵章根本不采取柔和策略,而是全部进行镇压。
强硬姿态的结果就是,官民关系非常紧张,让赵章慢慢有些不相信当地的官员了,时常责备他们有异心。这样的结果就是,赵章管理的几个城池很多官员不敢作为,也不想作为。
一时间抢劫的、杀人越货的强盗到处都有,赵章派兵去剿灭。当官兵来了他们就跑了,或者化整为零混入百姓之中。
赵章剿灭强盗非常不理想,自己多次是无功而返,想到这些赵章也是有些懊恼,一旦父王得胜归来路过自己这里,看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不满意的。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贴出告示提出既往不咎,收编这些强盗为国效力。
赵章的这个方法本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收编后给的待遇明显与赵国军队差很多,导致这些人心生不满,有的真强盗也混入其中。这些人也有时候偷偷出去抢盗,搞的时常发生人命案。
赵雍虽说在前面打仗,其实他对自己的儿子赵章治理能力,从来没有见过很是不放心。赵雍找到了赢思萁告诉他,让其前去辅佐自己的儿子赵章。
赢思萁听到赵雍是这个意思,看来赵雍对自己这个儿子期望还是非常高的,确实是想好好培养太子。
“大王,微臣去太子哪里,应该是一个什么角色?”
“子萁,章儿一直都是跟随我打仗,突然治理这么大地方,孤王担心他很难一时适应。”
“大王,是让我为太子出谋划策?还是暗中看看治理能力情况?”
赵雍告诉赢思萁,放手让赵章去干不要弄得民变,治理中有明显的不足,甚至严重的错误都可以纠正。
赢思萁听到赵雍是这么告诉自己的,以他对赵章的了解自己这样是根本没有办法辅佐的。赵章肯定会怀疑自己是父王派来监视他的,更加不会告诉他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赢思萁来到后,赢思萁告诉赵章,大王让他来辅佐他,待大王得胜归来一同回邯郸。赵章一听一同回邯郸,自己就有些着急了,如果没有立功,父王定是不高兴。更何况现在只是控制住了骚乱,这几个城池的百姓还没有完全诚服赵国。
自己一定要做点成绩出来,自己暗地里派人回到邯郸,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田不礼。当田不礼得知赵雍派赢思萁来辅佐太子,他担心赢思萁要是辅佐好了太子,自己在太子心中的地位就会下降,更有可能以后不再相信自己。
田不礼出于私心告诉太子,这有可能是赢思萁的一面之词,赢思萁有可能是肥义建议过来监视他的,对待赢思萁应该是不冷不热。赵章看到田不礼的回信,跟自己想象的赢思萁是差不多的,平日对赢思萁也是不热情。
赢思萁淫浸官场这么多年,一眼就看出来了,自己也落得清闲也不多问,赵章问他的就给建议,不说的自己知道也问。两个人也算是有默契了,只是赵章的治理水平实在是不这么样。
赢思萁在城内暗中查访得知到,赵章的很多做法都过于简单粗暴。对待百姓完全是高压政策,有时候完全是宁可错杀,也不放过漏网之鱼。
赢思萁对赵章的这些做法很是惋惜,想不到韩妍的儿子变成这样,完全是没有仁爱之心。作为未来的一国之君,实在是令人担忧,自己也暗示过几次,赵章说道。
“这些人非我族类其心难测,必有异心,不得不防。”
“太子殿下,现在这些子民都是大王的子民。”
“赢大人,人心最难测,现在我们还是要小心点好。”
赢思萁一看这那是年纪轻轻太子说的话,文治武功的文治差的太远了。回到邯郸自己该怎么跟赵雍说又是一个难题,想到这些自己脑袋都疼,说不好是得罪太子,说好自己又欺君。这帝王家的家事怎么自己就掺和进去了,左右都是为难。
赵章想到自己要是给父王多征收点粮食也算是立功了,自己责令官员们前去征收粮食。这些官员带着自己的任务下去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官帽不丢掉,十八般武艺都使用上了。
只是这样的征粮方式可是苦了老百姓,老百姓还在田地里收割麦子的时候,官员们早就等着。老百姓都是苦不堪言,自己收割的麦子的镰刀还没有放下,辛辛苦苦的麦子大部分就被官差们拿走了。
就在收割麦子的时候,传来了人命案,扰乱了民心,也让官差们战战兢兢。原来是收割麦子已经死去好几个人,有官差也有百姓,倒底是谁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