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父亲的事算是有些眉目,可以调往安全的地带,然而这些旧游之地却已经是人去楼空。听说了前后经过,他也大大地惆怅了一番,但很快的他的道德理想帮他解脱出来,他慨然地说:“我急着救父亲的患难,因而辜负了一个女子,却也是无憾。”
陈圆圆和他老爹真的就这么对立?又不是明媒正娶,需要多次的准备,从以后来看,他的妻子也是很贤淑的,一切并不太费周折。
其实就算陈圆圆没有被抢走,他也不一定就会带她走,一旦厌烦了还可以再换一家,何必把自己套牢呢?就算陈圆圆属于有收藏价值的名瓷,但是他不是一个习惯于冲动购物的人,对着橱窗心动一下可以,被卖家一撺掇,还会随口允诺,但离掏钱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冒辟疆这次来,没准还是:“看看,我再看看。”
遗憾应该是有的,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这一点女孩子最有体会,看上了一件衣服,犹豫着没有下手,隔天再来看,已经被别人买走,怎么都会有点失落。冒辟疆怕是为之吹嘘,陈圆圆的故事,已经变成哀感顽艳的传奇,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可是爱过冒辟疆的,他为了要做孝子,只好放弃了她。如此一来,冒辟疆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道德与魅力的双料冠军。
不是所有的怀念都是柔情凝成,有的是情感消费,有的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冒辟疆应属于后者。闻听柔弱如花的陈圆圆这几进几出,他没有疼痛,只有郁闷,也就郁闷了大半天,当晚就跟着他那堆朋友散心去了。
这两个月以来,冒辟疆别离前的话,一直回想在脑海,陈圆圆一直痴心地等待着心上人来迎娶。
在黑暗的封建社会时代,一个如花似月的美丽女子,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重重灾难,正所谓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尤其是灾荒之年,遭遇兵荒马乱,年轻女子的命运,就更是朝不保夕了。正当冒辟疆由外地赶回苏州,想要与陈圆圆结秦晋之好的时候,却祸从天降,让他含恨终身。
当冒辟疆回到苏州时,陈圆圆已被田弘遇抢先给赎走了,这件事促使冒辟疆更加紧寻访另一个失踪已久的红粉知己董小宛,他深怕再重蹈覆辙。
田弘遇做过扬州把总的官,女儿又被崇祯选封为贵妃,因而官封左都督,在皇亲国戚中飞扬跋扈、不可一世。陈圆圆虽然百般不愿,却又得不到旁人的援助,因为没人敢得罪田弘遇,只好含泪跟着田弘遇回府。
田弘遇带回陈圆圆后,为了讨主子欢心,便将陈圆圆送进皇宫,准备给皇帝聊以解忧。晋见时,陈圆圆穿着红霞仙子裳,蛾眉淡扫,但身处国难当头的崇祯那有心思瞥睹倾城好颜的江南佳丽。
崇祯连看都没看一眼,只淡淡地说:“国家弄到这个地步,我那有闲情逸致呢?”
便挥手下令将她送走,陈圆圆也只有抱着明眸皓齿无人惜的万分委屈心情回到了田府。
明末清初著名名妓陈圆圆被人议论,总绕不过她与吴三桂、李自成形成的三角关系,却不知这位乱世佳人差点还搭上了崇祯皇帝。
恰恰是田弘遇在宫中的女儿田贵妃牵的线,田贵妃做到了西宫的皇娘,称她为田后,她颇受崇祯的宠信。后来因为各地的动乱,明王朝的内外交困,作为一把手的崇祯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有时接到地方上告急文书,束手无策,以至于失声痛哭,见到三千粉黛,谁也理都不理。
田后并不在意自己的失宠,却非常担忧皇帝的身心,为讨好他,想尽办法,总不见效。她宫中有个闺蜜建议:“妳的娘家新进了个陈圆圆,人见人爱,何不让她给皇帝献歌,或许可以解忧。”
田后觉得这是好主意,赶紧回家与老父亲商量,可否把国色天香的陈圆圆作为献礼。田弘遇理解女儿此举是为了取悦天子,考虑到崇祯毕竟是自己的大靠山,一旦病倒,后果不堪设想。只得忍痛割爱。挑了个好日子,找了个理由,亲自领着陈圆圆拜见皇帝。
崇祯见了跟在田弘遇身后的陈圆圆,觉得名不虚传,陈圆圆的美名早己经传遍朝野。与宫中嫔妃相比,别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韵,崇祯顿时有点晕。田弘遇虽老,并不胡涂,很会讲话:“此女雅善歌笙,并工诗画,是超凡仙品,我不敢占为私有,特来进献给皇上。”
偏偏此时又有州府失陷的消息传来,崇祯立马没了心情,摇头叹息:“此女诚属佳人,但是朕以国家多事故,未尝有一日开怀,所以没有这种心情。国丈年纪老矣,请留此美女以娱乐暮年。”
崇祯一定想过后果,在此危急之际,如果收了此礼,必将背上好美女误国的罪名,还怎么让沙场血战的将士心服口服?此时崇祯急需的治病良药,不是美女,而是捷报,爱江山就别爱美人。崇祯知道事情的轻重,于是再也不看陈圆圆一眼,只向田弘遇挥了挥手,就低头批改公文了。
田弘遇见皇帝谢绝,只得带着陈圆圆回家,他并未感到失落,可能还有几分失而复得的惊喜。感到失落的是陈圆圆,天降喜讯,她原本以为自己真能栖上帝国最高枝,一夜未睡,清晨起床就精心打扮,料想任何男人都挡不住这样的惑诱。
却没想到,崇祯真够另类的,都没给自己施展歌喉的机会,原本要给他解忧的几首新曲,算是白准备了。一想到自己还要终日陪伴田弘遇这个老头,陈圆圆真的有些伤心了。
由于陈圆圆善长唱曲,所以被编入田府家庭乐队。但她是一个爱好自由、不爱慕虚荣的姑娘,虽然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楼台殿阁,却又要时时应付田弘遇那种有头无尾,搞得自己老是不上不下的情挑,所以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崇祯十六年农民起义军,先攻破潼关,转瞬之际全陕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的就打到了北京。京中的豪门权贵和富家巨室之门,皆万分的惶恐、人人自危,害怕起义军一旦攻下北京,将无以自安。
田弘遇也正为此而焦头烂额,机灵的陈圆圆便向他献计说:“你最好结交一些有实力的武将,将来也好有个依靠。”
田弘遇心想此计甚妙,随即便想到了此时正在京师的吴三桂。大学士魏藻德应田弘遇之邀,前来商议对策,他也力主抓住实力在握的吴三桂,并建议田弘遇邀请吴三桂总兵,前来田府观乐,以借机拉上关系。
徐福来到这一个时代,他化名为吴三桂,并担任了山海关的总兵。
在渤海之滨,河北与辽宁两省临近交界处,矗立着一座雄关,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北枕迭嶂,南襟大海,峥嵘险峻的燕山,峰峦林立,高插长空。万里长城沿着峰峦极顶,飞腾直上,似蛟龙起舞,消失在云霭缥缈的苍穹深处。它向南延伸八里,即是长城的起点,俗称老龙头,伸向大海,畅饮着万顷巨浪。山海关整个城垣与万里长城连接,背山临海,虎踞龙盘,所谓的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意。
山海关的位置,恰好处于辽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从辽宁锦州直到山海关下,共长四百里,于山海之间有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辽西走廊。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通道,在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正如俗话所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山海关之险,当之无愧。难怪古人称颂它:“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自从明洪武十四年,魏国公徐达创建关城,设立山海卫,始名山海关,它就成了关里与关外的分界线。按方位,关外也就是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关东。
明崇祯十三年,明在关外仅剩八城,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前屯。明朝在这里常年派驻军队驻防,筑有坚固的城墙,分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军用与民用设施很齐全,官舍、民居、牌楼、庙宇、店铺、仓储、军械库等,应有尽有。全城有房舍七千多间,人口约三万多人。
去辽东的基本有四种人,一种是应戍的兵士,包括将吏,为执行战备和守御任务而被派遣来的;一种是犯有重罪的各种人犯,被处以谪戍,就是俗话说的充军,遣来辽东服苦役的;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来的贫苦农民,流入辽东谋生,其中也有的因逃避赋税,或畏罪出逃而潜入辽东的;一种是商人,从内地来此经商的。
辽东与蒙古、女真人等少数民族为邻,朝廷准许在开原、铁岭、抚顺、宽甸等处开设马市等市场,与汉人互市。汉人所产布匹、铁器、茶叶、食盐等为少数民族所急需;他们所产各种马匹、人参、鹿茸、毛皮等均属名贵之物,皆为内地所不出,因而强烈地吸引着关内远自长江以南的商人慕利而来。
后金汗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时,俘获了山东、山西、涿州、杭州、益州、河东、河西等处商贾十六人。这些商人不惜远涉数百里、数千里,冒险来到抚顺这个边境小城,与女真人搞贸易。他们还算幸运,努尔哈赤一个不杀,把他们都释放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