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县侯虞潭老前辈口里提到的这个顾众,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晋,骠骑将军顾荣的族弟。顾荣死后,他就成为江南名士中的宿望之辈。苏峻之乱时,庾亮的大弟、吴郡内史庾冰因苏峻的军事压力而逃奔会稽,时任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的顾众,在国家危难之际,成功地将苏峻任命的官员张悊、蔡谟招揽过来,和虞潭一样,在东部沿海地区招募义军,帮助庾冰对抗苏峻叛军。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苏峻之乱被平定,朝廷论功封赏,顾众以为蔡谟传檄兴兵讨贼,理应居首功,蔡谟以为顾众首倡义举,并非自己之力,二人都上表朝廷,互相推让,成为一时美谈。后来东晋朝廷封五十五岁的顾众为鄱阳县伯,授职平南军司,顾众不就。又拜为丹杨尹、本国大中正,入朝为侍中,转为尚书。而庾冰则以高功勋而封新吴县侯,但庾冰不受。于是东晋朝廷劝说庾冰出任振威将军、会稽内史。
已经位居尚书高位的顾众,本就是江南第一富户顾家的代表人物。我从虞潭老前辈那里得知其现在都城建康之后,立马连夜骑马飞奔到建康。
那顾众的尚书府就设在在建康城的乌衣巷内。我驻马于此后,让门房快速通报。
片刻,门房通报其族子顾和,顾和带我进去见家族前辈顾众。
那顾众正在和一个年轻人聊天,见我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说道:“虞侯派陶功曹前来,有失远迎!”
我便直接表明来意:“事情紧急,武昌前线即将发生大的战事,虞侯命我为谢尚将军招募两百摧逆弩手,以防羯胡骑射。这里有虞侯的书信一封,还望顾尚书能够在资金上多多支持!”
顾众接过我递过来的书信之后,拆开慢慢开完,沉吟片刻,说道:“虞老前辈当年与我并肩作战,共同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在战事最危急的情况下,他还让王允之将军舍命救下了被叛军掳走的三子顾会。这份情谊,顾某没齿难忘。只是这眼下老夫和荀太守还有一盘象戏三缺一,陶功曹是否愿意陪我俩下一下?"
“在下愿意一试!”作为求人办事的我,自然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答应的。
根据我穿越之前了解的历史常识,这象戏是中国象棋的古称,起源于天竺,原名“八条盘碁”,后发展为“恰图兰卡”,汉代时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虽然是佛教所禁止的游戏,但在不信佛的人群中非常流行。到了三国曹魏时期,这种象戏发展为三方对弈,其棋盘成六角形,刻有跑兽纹绕棋盘一圈,棋盘周边还刻有锯齿纹,下棋的人分为三方,每方具将一,仕象马车旂(音qí,笔者注)炮火各二,卒三,共十八子。
三方棋子微有不同,下侧一方棋子有“将”、“象”,左上一方棋子为“将”、“相”,右上一方棋子为“帅”、“相”。
这个古象戏棋盘,和现代常见的中国象棋棋盘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二:其一,这个棋盘为三方对弈,现行二人对弈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字样,这个古象棋盘,对峙三方之间三角形区域的三个角,都有“城”、“山”字样及简图,中间的小三角地带,则是一个“博”字;其二,古象棋盘上,多出“旂”、“火”。“旂”,是古代一种旗帜。”至于“旂”、“火”如何使用,21世纪的人们已很难查证。
因为不太清楚具体下法,我长跪入席后,开始向顾众请教此棋的下法。
顾众问道:“敢问功曹籍贯何地?”
“庐江寻阳。”我答道。
“那就不奇怪了,老夫是吴郡吴县人氏,这种棋,我们南方人都没有见过,之前是荀太守从中原老家颍川郡带来的,据说在故都洛阳非常盛行!”顾众笑道。
“这么说,在下请荀太守指点一二!”我开始向荀羡施礼。
话说这个荀羡,时年还不到十八岁,据说是三国枭雄曹操手下著名谋士荀彧的六世孙,少女将军荀灌之弟,晋明帝的女儿寻阳公主的驸马,素来为尚书顾众所器重,招他入麾下为当朝秘书丞,现在又将以前曾经任职过的义兴太守一位介绍给荀羡担任。
此时会面,正好遇到两人在叙旧。
荀羡仔细将每一枚棋子的用法和下棋规则介绍了一遍。经过他的讲解,我了解的这种象戏和后来的中国象棋非常相像,只有两个区别,其一是三个人玩和两个人玩的区别,其二是“旂”、“火”两枚棋子独特的下法,这在后世是绝迹了。后世的历史学家没有发现这种三人对弈古象棋的实物,因而误认东晋人李秀所著《四维赋》所记载的卫尉挚侯所发明的那种64卦方图上进行的四维戏为中国象棋的始祖。
因为我是考霸转世,自然记忆力超乎常人,很快就掌握了这种三人对弈的象戏的玩法,第一盘,就成功将死了他们两位。
“不错,不错,陶功曹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顾众捋了捋胡须赞叹道,“今天老夫也算是棋逢对手,遇到忘年交了!也罢!尽管目前国库拮据,顾某愿私家赞助一千两黄金,助你们征兵之需!”
“谢顾尚书!”我受宠若惊道。
......
军费解决后,顾众怕有人半路打劫,让心腹荀羡带着五百人马护送我回武昌招募兵马。
由于下棋时,荀羡得知我故乡在寻阳,和他那位公主夫人的封地是同一个地方,因此我和他也算是半个老乡了。因此,一路上,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家事。
一路上,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家事。原来,这荀羡所在的家族乃是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的世家大族。荀羡七岁的时候,正好遇上苏峻之乱。为了抵挡陶侃的进攻,苏峻把当时只有八岁的晋成帝当作人质扣在石头城,荀羡的父亲荀崧任金紫光禄大夫,为了保护皇上,也住在石头城。荀羡天天像“跟屁虫”似的,和父亲一起上班。苏峻看到他,不由自主地叹息:这个小孩真可爱啊。经常抱着他,放在膝盖上和他闲聊。
荀羡回家后在母亲耳边说:“如果给我一把利刀,我就可以杀了苏峻”。母亲吓死了,捂住他的嘴,说:“小孩不要乱说话”。由此可见此人的童年往事与那桓温有类似之处,故而深得东晋征讨苏峻叛军的盟主陶侃喜欢,将其解救出来,用为长史。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九月二十五日,陶侃本来想率领义军先东进解救被苏峻部将韩晃、张健等人包围的大业垒(与曲阿、庱亭二垒均在今镇江市丹阳县境内,系东晋镇守京口的车骑将军郗鉴所筑),再向苏峻本人盘踞的老巢石头城发起总攻。但是年仅七岁的长史荀羡建议:“如果我们去救大业,步兵不如苏峻军,一旦失利,则大事不妙。我们只去进攻石头城,苏峻围攻大业的部队必然会回救,大业之围也自然就解了。”陶侃于是同意了,并在当日让竟陵太守李阳的牙门将彭世、李千等人,拿着刀枪,在战场上击毙了酒醉落马的贼首苏峻。
荀羡到了十五岁,长得非常帅,又很有才华和名气。一天在家,看到皇宫的护卫(东晋是没有太监的一个朝代)笑容满面地走进来,连声说:“大喜啊,大喜。”
原来先皇晋明帝有个小女儿,封为寻阳公主,十四五岁了还没有找到如意郎君。其子晋成帝也为这个小姑姑着急,忽然想到了在石头城曾患难与共的荀羡,和小姑姑一说,寻阳公主也非常满意。
荀家听到消息后,一半欢喜一半愁。荣华富贵当然是唾手可得,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皇宫里的火太旺了,说不定哪天就引火烧身,化为灰烬了。
荀彧当年被曹操称为“王佐之才”,何等的荣光,转眼就遭到猜忌,服毒自尽。前事不忘啊。
当晚,荀羡在床上辗转反侧。真是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第二天,晋成帝听到一个吃惊的消息:荀羡失踪,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荀羡做了好笑的“落跑新郎”,更好笑的是,晋成帝锲而不舍,通知监察部门全国大搜捕: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他。
荀羡无处可躲,很快被抓了回来。不久他被强迫穿上了婚服,和公主拜堂成亲。
晋成帝没有亏待他,给他授予了一个官职——“驸马都尉”。这个官职是什么意思呢?
皇帝每次出行,不只是单单一辆车,而是浩浩荡荡,一长排的豪车。皇帝坐的车叫“正车”,随行的车都叫“副车”。“副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安排随行人员,看上去有气派,更重要的是,为了安全。没人知道皇帝确切地坐在哪一辆车,他们都是皇帝的替身,掩人耳目。
当年,还是韩国流亡贵族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刺杀秦始皇,花重金收买了一个壮士,可惜的是,大铁锤砸中了副车,秦始皇才幸免于难。
“正车”有一个负责人,叫“奉车都尉”,副车也有个负责人,叫“副马都尉”。由于副车很多,一般认为有36辆,同时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所以“副马都尉”的岗位举足轻重,都是由皇帝非常信得过的人担任。
由于“副”这个字有点土气,渐渐演变成“驸马都尉”。
还有一种解释是:民间有一个传说,楚汉争霸时,刘邦坐的马车由两个人驾驶,车夫被称为“正马”与“副马”,“副马”相当于替补。一次刘邦大败,“正马”被乱箭射中阵亡,“副马”急中生智,把自己的衣服和刘邦换了,让刘邦中途跳下,“副车”继续驾驶马车奔跑,后也趁乱逃跑。
刘邦做了皇帝后,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派人找到了他,并且把小女儿许配给了他,封他为“副马都尉”,老百姓习惯称“驸马都尉”,简称“驸马”。
总之,自秦汉设立驸马一职后,曹魏的何晏,西晋的杜预、王济都担任过这个官职,他们恰巧都是皇帝的女婿。后来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自身安全,干脆规定只有皇帝的女婿才能担任。从此以后,形成了惯例,皇帝有了新的女婿,都要授予这个官职。但女婿有好几个,所以并不一定真正要去管副车,演变成了一个虚职。后世就简称“驸马”。这就是皇帝女婿被称为“驸马”的由来。于是,桓温、刘惔、羊贲、荀羡四人经过朝廷许可,相继娶先皇晋明帝的四个女儿(依次为南康长公主、庐陵公主、南郡悼公主和寻阳公主)为妻,这几位驸马爷互为连襟。只不过羊贲早亡,与之没有联系罢了!
荀羡当上驸马之后,与琅琊王家族长王导的第三子——书法家王洽齐名,并与前文提到的刘惔、殷浩以及太原王家的王濛关系很好。因而仕途一帆风顺,结婚没两年就已经拜秘书丞,为尚书顾众打下手,经顾众推荐,将以前曾经任职过的义兴太守一位介绍给荀羡兼任。荀羡的仕途此时已经是一帆风顺。
此次,老上司顾众早已看出荀羡志在沙场,也有意让他随我到武昌前线历练一下!
......
一路上,那荀羡给我讲起被强迫的婚姻,觉得从建康城出来,是一种解脱。
我从后世的史书中了解到此后此人被褚蒜子的父亲看中过,因此也一路宽慰他。
......
谢尚见我带着帮手平安回到军营,就问明我有关虞潭老前辈的用意,之后便让我从武昌郡所有县城招募会射箭的弓兵,自己则亲自去武昌县侯府请虞潭老前辈出府来指导军务。
由于此次从建康城筹得丰厚的资金,足够支付一千人的军饷,并添置研发后的虞式弓弩,因此事情办得还算比较顺利,应募者云集。很快,就从中挑选了六百多人充当弓兵之需。
虞潭老前辈让中年管家看守武昌县侯府,并吩咐仆役从暗室中将需要的弓弩都搬了出来。不一会儿,他和不少壮硕的士兵搬出一些巨大的机弩,每架都是小床般大小,需要有人在后面绞动弦子才发射得出去,每绞上一次,便会有两个大汉累得大汗淋漓。但是箭一旦射出去的,便是雷鸣一般,将靶子射得摇来摆去。
第二天,虞潭到募兵处找我,让我跟他回府,到敞亮之处就让我将暗室内带出的《神臂攥要》书卷展开,翻查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我因为跟谢尚将军学过一点射箭技术,因而学得还不慢,不懂的当面就请教这位老人。虞潭看见书卷所托得人,心下甚慰。
得知我已经招募到六百弓兵之后,虞潭老前辈兴致来了,说起当年和王允之将军组建的弓兵部队是如何打败苏峻的长水、射声部队的,也希望我这次能够再创奇迹,并给这支弓兵部队中的精锐取名为“摧逆军”!
虞潭老前辈告诉我,这段时间要从六百弓兵中加紧训练摧逆军一百人,这一百人全部使用虞潭老前辈带来的床弩,这种弩早在战国时期也曾出现过,当时称为“连弩”,应是取多张弩联合一体之意,可惜后代一度失传。此时虞潭老前辈研发的新型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威力已大大强于战国人力绞轴的连弩,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其最远射程超过1.5公里,乃是当时射程最远的冷兵器。因而又取名为“摧逆弩”!
这一百“摧逆军”不光要充当伏击成功的先锋。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旦敌人识破此计,或是两方实力太悬殊,摧逆便要负责以强弩压阵,保护大部队撤离战线。
不久,一百人持摧逆弩的部队组建了起来,他们都是由武昌城中及武昌郡下属各县中射术非凡或者骑射兼长者组成。虞潭老前辈让谢尚拨给我一支一行三千人的部队,命我与荀羡星夜从武昌北下渡江朝邾城进发。此次我只从摧逆军中带走了五十人,剩下五十人则在武昌城外军营由谢尚、虞潭指挥。这些精锐被分别安排在打头的我身边与队伍的末尾,以期这长蛇型的队伍在遭遇突袭时能够首尾相衔,迅速反击。
此外队伍中还有剩下的普通弓弩手五百余人。如此的部队成份利弊明显:一旦敌人陷入了包围圈中,便会被箭雨所困。但若是伏击失败,搏击战中本方势必疲软。
谢尚让信鸽提前通知邾城的毛穆之,双方在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
这次演习之前我已经再三嘱咐使用虞潭大人所赠之摧逆弩的军士,必须确保器械没有故障。为了让更多的士兵熟悉这种战术,我将摧逆弩手扩充为两百人,再加上虞潭老前辈建议配置充当掩护任务的八百重甲步卒,便是此次攻城演习的先锋营的全部人员。
一战下来,这种摧逆弩,射程力度均远胜邾城守将使用过的老掉牙的短程射击武器,演习的结果自然是摧逆军大胜邾城的稻草人部队!
看来,日后对羯赵一战,主要便得倚赖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