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仲秋之节,万家团圆。
陆詹这几年每到过节,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都在兰府过,今年多了个耿熙吾,也是一般无二。
不知是卫所中本有此安排,还是耿熙吾刻意为之,这天晌午后,他和兰洵两个便自卫所中赶回了湖州兰府。早前并未对三太太说过,三太太本以为这回中秋,兰洵是回不来了,嘴上虽没说,心里却始终空落落的,如今见着人居然回来了,当下是惊喜得不得了。再加上多了一个耿熙吾,撇开心中不足为人道的想头,她本就将其当成了自家的子侄看待,自然更是高兴得不得了,预备起晚上的赏月宴来更是兴致高昂。
到得华灯初上之时,宴席便已备妥,因都是自家人,所以就只摆了一张圆桌,却是置放在了园子里。这还是初来湖州过第一个中秋节时,兰溪的提议,之后每一年也都这样行事,不知不觉,竟好像成了习惯。
园子里有两棵有些年头的朱砂丹桂,正是花期,花香馥郁,沁人心脾。席面就摆在了那两棵桂花树下,赏月听风,闻香劝酒,端得是一桩雅事。本都是相熟恍若一家,便也都不再客套,分别落了座。
作为主人,三老爷当仁不让坐了主位,陆詹和三太太便挨着他两侧坐了,耿熙吾坐了陆詹身侧。兰洵眼珠子一转,一个跨步到了三太太跟前,紧挨着坐了,笑道,“母亲,这些日子没见,儿子可是想死您了。今天晚上儿子可得挨着您坐,我们母子二人正好亲香亲香。”
三老爷略一蹙眉,但不知是不是因着过节的缘故,只是凉凉道了一句,“不像话。”倒也没有多说其他的,便转开了视线。
兰洵朝着三太太挤了下眼睛,弄得三太太哭笑不得。谁知兰洵眼珠子咕噜噜一转,便又朝着兰沁和兰渝两个小的招手道,“阿久、十姐儿,过来!挨着六哥坐!待会儿六哥给你们讲故事听。”眼见着兰溪目光扫了过来,他又一摆手道,“你得陪着四哥说话。”
好冠冕堂皇的理由。兰溪挑眉,目光瞄过她爹,忙着跟她师父说话,两个人都没空理她。瞄过她娘,正忙着小儿子跟小女儿,大女儿算哪根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再瞄过兰洵那理所当然的表情,最终落在了边上正襟危坐的人身上,嘴角一勾,敛裙入座,附带一记甜美的笑容,似乎都想让她坐这儿?
即便对于某些事,迟钝如兰溪,心中也有了一丝异样,这些人,好像达成了某样心照不宣的共识,与她有关,却偏偏忘了知会她。不过……坐就坐吧,有什么好怕的?
食不言,寝不语?抱歉,这一套,陆詹从来都是嗤之以鼻。作为挚友的三老爷自然知道,也愿意配合,事实上,兰溪暗地里想过,只怕她爹也觉得这样自在许多,只是幼承庭训,百年书香浸染出来的习惯让他不肯轻易地去打破那桎梏,偏偏,与陆詹一道时,他却愿意配合着,有一搭没一搭地一边吃,一边聊着。
其他人当然是兀自无声地吃着,除了兰洵时不时插上一句嘴,被三老爷瞪得赶紧闭嘴之外,席上除了陆詹和三老爷的交谈声,便只听得三太太一两句压低的低语,却是嘱咐兰沁和兰渝两个,少吃点儿月饼,免得天晚了,克化不动,自个儿难受。
兰溪一边无声地吃着东西,一边听着那两人的谈话,这两人都是学识渊博,见识不凡的,从朝事到柴米油盐的琐事,几乎都能谈起,而且还各有一番见解,兰溪听得是津津有味。
不一会儿,邱婶子带着花儿两个亲自送了三个竹笼屉上来,一揭开,白烟袅袅,香气扑鼻,引人食指大动,兰溪见了,便不由眼前一亮,但很快,却又有些苦恼地皱起眉头来。
“今早刚从庄子上送来的,长得不错,个大膏肥的,今年也是头一遭,先生可得多吃些。”三太太笑道,这时,环儿几个伺候的,捧了绿豆面子来,伺候几人净了手,众人便各自夹了一只放到自己盘中。
兰溪却只是皱着眉看着笼屉里的螃蟹,像是瞪着不共戴天的仇人。
三太太来了湖州之后,因着手里有余钱,所以也置办了两处小庄子,当中一处便在太湖边上。这螃蟹便也是产自这个庄子,菊黄蟹肥,正是吃螃蟹的季节,送来的自然都是挑拣过的上好的,果真是个顶个的个大膏肥。兰溪喜欢吃螃蟹,可是她却不耐烦去剥,偏偏这螃蟹性寒,尤其是女孩子,吃多了怕有妨碍,所以,三太太从不许兰溪多吃。偏偏兰溪当真是爱吃螃蟹得紧,有的时候背着三太太也威逼利诱地让花儿给她做,后来三太太见屡禁不止,丫头们也不敢当真不听兰溪的,便想了个主意。
兰溪爱吃螃蟹,可是自己却不耐烦去剥,所以,三太太便说了,要吃螃蟹可以,但只能自己剥。这就是兰溪此刻锁着眉头,纠结的缘由了。
眼看着满桌子的人,都忙着对付螃蟹,三太太也不耐烦剥,但她身边的环儿却是个巧手,只见着纤细的手指头把着那蟹腿蟹壳,轻轻一掰,便露出里面肥嫩油滑的蟹膏来,兰溪瞧得眼馋得紧,悄悄吞了吞口水。
但想着与三太太的约法三章,又只得咽下了到口的话,一咬牙,刚想伸手拿过一只。一只被拆开了蟹壳,开膛破肚,露出里面黄橙橙的蟹膏来的螃蟹已经被放到了她面前的空盘里。
兰溪一愣,转头望向边上,目光相触。那双深邃如星空夜海的眼睛里似乎闪烁着温柔的笑意,这样的目光,让兰溪有些恍惚,心头微动,有些奇异的触动窜过心尖,那心房却像是被浸在了温水中,又暖又涨。
那张很多时候都紧抿成一条直线的薄唇这时微微牵起,低沉的嗓音如同带有魔力一般,在兰溪耳畔响起,“螃蟹寒凉,不可多食,最多两只就足够了。”
“哦。”(未完待续。)